郭曉雯
中醫師/插畫家
自從2016年開始教中醫,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。關於為什麼要做中醫教育,其實有一段很長的故事。
走過跟診學習之路
我對中醫很有興趣,當學生的時候努力地想在學校學好中醫,但是學校課程偏重西醫,中醫課的內容很難理解,於是只好在應付學校課程的同時,尋找找實務經驗強大的老師學習跟診。由衷感謝每一位願意教導我的老師,現在覺得當老師真的很辛苦。
自己當醫師一段時間之後,開始要處理比較困難的疾病,剛好有機會向更資深的老師跟診學習,也見識到中醫許多的能耐,包括癌症治療,各種罕見疾病、怪病等等。有位來拜訪老師的西醫,在聊天的時候談到,其實老師純中醫的重症疾病治療,大約是醫院裡五個醫師的工作量。由於中醫沒有住院,無法輪班照顧,老師的工作量很大,非常辛苦。
當我開始接手中醫的癌症治療,才知道這一切有多困難。
最困難的從來不是治療技術,是人心的照顧
最困難的從來都不是治療技術。曾有一個重症病人的情況是癌症第四期,各種治療都沒有好的效果,化療也因為身體情況太差無法承受而中斷,於是來做純中醫的治療,為了要讓病人能了解中醫的治療,花費很大了力氣解說,治療過程有各種不舒服和變化,也都要隨時調整處理,好不容易讓病人終於穩定下來,能維持基本正常的生活。本來覺得可以鬆一口氣,剛好遇到我早就安排好的休假。在我出國之前,病人就十分擔心,我覺得情況還算穩定,所以給予足夠的藥物,也提供可能情況的居家照顧方法。
等到我兩周後回國,病人已經開始另一階段的化療,並且很快地在數周後過世。我有問病人為什麼選擇再次化療,病人說因為我不在的時候有點擔心就去西醫回診,醫生說現在身體還不錯可以化療,所以就開始化療了。
中醫的困境和轉機
這些事件讓我看清很多中醫醫療的困境﹔
第一:中醫醫療照顧的環境不完整,造成病人和家屬的擔心,也會造成中醫師過勞,無法喘息。
第二:即使中醫有很好的治療方法,但是因為中醫的派系很多,橫向交流不容易,所以中醫師大多是獨善其身,醫療經驗和照顧方式不容易託付給別的醫師,因此輪班照顧的西醫模式很難使用在中醫系統,也成為中醫治療重症困境。
第三:病人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太少,尤其是在生重病的時候,身體和心理都很脆弱,容易受到各種資訊的影響,很難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。
第一點是國家醫療環境的規畫問題,我能改變的有限。第二點和第三點都跟中醫教育有關,尤其是如果大家都能對自己的身體有多一點的了解,學會照顧的方法,基本上就不會生重病,就算得了重病也不會太慌亂可以冷靜下來好好判斷,妥善照顧。
中醫治療的基本方向就是讓大家可以脫離對醫療的依賴,現在台灣的醫療很便宜又便利,但是有太多人因此變成要長期依賴這樣的醫療,像是慢性病長期服藥、洗腎、呼吸照顧病房等等。學中醫就是要把小毛病弄好,讓它不要變成需要長期依賴醫療的大問題。也不會因為信任的醫生暫時不在身邊,就不知道該怎麼照顧自己。
讓學習中醫不再是瞎子摸象
對中醫師或是中醫研究的人來說,因為中醫歷史悠長,隨著派系發展越來越多,在文字的理解和專有名詞的意義和觀點上,也有越來越大的分歧,容易造成溝通傳達的誤解,這樣會大大的阻礙中醫的進步,我從頭開始設計教材,透過有趣的插畫和圖解,用現代大家可以清楚理解的語言,去了解中醫專有名詞實際的意義,減少高深莫測的幻想和雞同鴨講的爭論,盡可能用大家聽得懂方式來溝通,這是我們這一代中醫轉型的必經之路,也只有靠教育才能完成這件事。
總而言之,中醫教育可以讓大家因為瞭解自己而變得更健康,讓中醫學生更容易學習,也讓中西醫能有真正的溝通。這就是我開始做中醫教育的原因。
郭曉雯醫師
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畢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
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
好健康台灣中醫學院院長
自2003年開始中醫臨床執業
台北新藝術博覽會2018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選
2017 畫說海洋美食全國競圖比賽佳作
鱷魚學醫記–好健康中醫插畫展
抓馬森林秋季個展
繪本公寓創作聯展
陳璐茜繪本/創作師資培訓結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