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曉雯
之前在台灣味的傷寒論(上)有提到,日本其實有很多的張仲景應援團,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日本的傷寒論研究到底有多強。
日本的傷寒論研究
傷寒論大約是在西元800年左右,經由日本當時的遣唐使帶回傷寒論的手抄本,開啟了日本研究傷寒論的契機。也在多年之後,慢慢發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古方醫學(註1)。在日本研究中醫的書籍之中,也是以傷寒論所留下的註解書籍和研究書籍為最多。後來中國經歷很多戰亂的時代,許多書籍也都毀壞失傳了,有些古書的手抄本,卻神奇的在日本流傳了下來,這些珍貴的手抄本對傷寒論的研究,有很大的貢獻。
日本古時候的醫學,都以漢醫為主。直到1868年,明治維新之後,日本就開始大量的吸收歐美的醫學知識,漸漸以西醫取代漢醫。到1874年日本政府實行新的醫療制度,正式取消漢方醫教育,推行西洋醫學考試,來作為合格醫師的執業標準。
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現在的日本有很多西醫還會開漢方的處方,這其實很厲害,漢方的能力幾乎是自學為主,需要對漢醫有很大的熱誠才能有這樣的學習。這次要來介紹一位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漢方醫師-大塚敬節。
大塚敬節
大塚敬節1900年出生。1923年(大正十二年)的時候,就取得了醫師資格,我們剛剛提到,在1874年之後日本就只有西醫的制度了,所以大塚成為了一個西醫師。但是,因為他從自己從小的時候就身體就很虛弱,當時西方醫學的治療,已經到無能為力的程度,因此大塚就開始對漢醫有興趣。
大塚敬節的父親是一個開業醫師,大塚成為醫師之後不久,因為父親過世了,所以只好回去接自己家裡的醫院工作。但是他並不是很開心,還是到處尋找中醫的書籍來研究。直到有一天,他看到了湯本求真所寫的「皇漢醫學」。就正式的決定要將一生傾注在漢方的研究。
西元1930年,大塚敬節毅然的決定關閉自己家的醫院,前往東京,追隨在老師湯本求真的門下,開始認真的學習中醫。後來建立自己漢方醫療的診所,成為日本漢方研究非常重要的醫師。在1978年獲得【日本医師会最高優功賞】,是第一個以東洋醫學研究獲獎的醫師。
研究漢醫的態度
我個人很喜歡大塚醫師寫醫案實事求是的風格,在書中可以感受到他是個有趣又真誠的人。 以下節錄一篇他的著作〔漢方診療三十年〕裡有關於膝關節腫痛的醫案:
「患者是個四十三歲的婦人,以左側膝關節疼痛為主訴來院求治。患者全身肥胖,連一次都未曾妊娠。月經沒有異常,大便為一日一次,小便稍微頻數,舌有白苔。
據說,膝關節為走路時固會疼痛,而坐了五分鐘以上時,也會疼痛難堪。又據說醫師是謂神經痛。按摩師則謂是由於脂肪塊壓迫神經所致。但始終無法治癒。觸診患部,則有右拇指頭大的塊狀脂肪,按之便會疼痛。
我對這個患者是給予越婢加术湯,結果服用十五日分之後,塊狀物便告消失,疼痛也如拭似的消除了。我曾因此治驗而過於得意,對於結核性的膝關節使用本方,結果疼痛反而增進,食慾也減少,因而丟臉。越婢加术湯,對於虛弱者為禁忌使用。」
他的醫案紀錄很仔細,當自己開方子療效很好,會很滿意,但是處方失敗的的時候, 也有很多自我檢討。這是比較少見的病案紀錄方式,大部分醫師的醫案都只會寫自己成功的案例。事實上臨床醫師是常常遇到挫折的,大塚這樣實事求是的態度所記錄下來的醫案,非常珍貴。
台灣和日本中醫條件的相似度
講到這邊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,台灣的中醫跟日本有甚麼關係?其實,台灣和日本的醫學發展的情況非常接近,只是台灣進展比日本慢一些。兩者都是受到西方醫學很大的衝擊,然後西醫成為醫學主流。 現在台灣大部分的中醫師也都有受過西醫的訓練,唯一的差別是台灣仍然延續了中醫師的制度,中醫可以在醫療體系和制度裡跟西醫並存。
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台灣中醫普及,但是中醫治療深度並沒有因為普及而等比例進化。以大塚的醫案為例,大塚醫師的病人大多是西醫無法治療或是治療無效的, 特別是一些對西醫來說很棘手的疾病,可以用中醫的治療獲得很好的療效。這個情況與我之前跟診學習過的幾位老中醫師所看的病人很像,基本上就是被西醫放棄治療或是一直治不好的,卻在這些有經驗的老中醫師手上救回來。這樣的醫療經驗是非常值得重視的。
從大塚醫師的例子來看,雖然沒有國家的醫療主管單位的認同,但是對中醫有熱誠,具備能實事求是的態度,並且落實施用中醫的治療,持續地累積經驗,大塚醫師可以將中醫的治療能力發揮到非常高的水準。
那台灣的情況是如何?
台灣的中醫相較於日本是有正式體制、正式的教學系統和醫療環境,理論上中醫應該發展得要比日本好。實際上,雖然中醫在台灣是比日本普及很多,但是台灣中醫能力的深化並沒有理想中的進展。 為什麼會這樣呢?